让区县优质医疗像阳光一样普照浙江配资之家。
在浙江舟山普陀医院会议室内,医院党委书记邵伟在舟山地图前侃侃而谈,为我们讲述一家面向海洋的区级医院发展故事。
海陆空一体化急救、 5G-AR眼镜 深度应用、高质量建设“三大中心”、 打造消化内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布局跨越海洋的同质化医疗服务网络 ……在 邵伟的讲述中,普陀医院打造出的海岛医疗、海岛医共体模式和体系浮现眼前。
“ 以前是望洋兴叹,现在海上生命交通线彻底打通,借助5G技术等真正实现海岛医疗照护全覆盖。” 邵伟笑称,普陀医院员工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晕船。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医院党委书记邵伟
当书记成为“导游”
中国有2个普陀区,一个是上海的普陀区,另一个是舟山普陀区。
作为舟山普陀区的龙头医疗机构, 普陀医院始建于1917年, 是舟山最早的公立医院,也 是舟山市东南部规模最大、设施最全、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公立三级综合医疗中心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分院,浙江附属医院 。
普陀医院所在的普陀区是知名旅游目的地,诸如 普陀山、朱家尖、 东极岛等热门景区均在辖区内。
“你们是在景区里上班,真令人羡慕。”外人羡慕的背后,对普陀医院医疗服务供给却是巨大的考验。
普陀全区共有大小岛屿743.5个,有人居住的45.5个, 常住人口38.55万 ,且 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六横、桃花等大岛,小岛人口较少,且老龄化严重(老年人比例35%) 。
此外,普陀区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春夏多雾,夏秋多台风,冬季常有大风 , 平时海上风浪较大 , 无风三尺浪 , 气候特点 让普陀医院医疗服务开展存在“天然困难”。
普陀区是浙江省首批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区,医共体以普陀医院为牵头单位,六横分院和1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101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成员单位,分布在9个海岛上,目前一体化管理率为100%。
浙江普陀医院医疗服务网络分布图
“ 群岛型医共体,岛屿众多,交通不便,急救资源的调配和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难度较大 ,我们可能是分院与总院之间距离最远的医共体机构。”邵伟坦言,虽然只是一个区级医院,普陀医院却担负重任,在医疗能力提升、医共体建设方面具有诸多特别之处。
尽管辖区户籍人口较少,普陀医院2024年门诊人数达131万,是全国唯一一个单院区拥有2个 直升机 停机坪的医院。
浙江普陀医院
“舟山年游客量近1500万, 东海有大量 从事 渔业作业的渔民, 此外还有 海上石油平台作业人员 及国际货轮 船员等 。”邵伟介绍,普陀医院的患者结构主要为居民、渔民、游客、海员、油气平台工人等,医疗服务半径涉及舟山主岛、东海,甚至要辐射到太平洋。
每天几班船、航程时长、天气如何……这些都是邵伟最熟悉的信息,很多年轻医生不知道的小岛,邵伟也都了如指掌。
“天气状况、交通条件是我们开展医疗服务的先决条件,对这些信息我们都要烂熟于心。”
“患者不会按照天气航班生病”
2023年,普陀医院成功创建全国海岛地区首个国家级“创伤中心”。
在邵伟看来,普陀医院的第一任务是急救业务高质量高水平高效开展,把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到普陀医院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以东极岛为例,东极镇中心卫生院距离位于舟山本岛的普陀医院50公里,交通工具为客轮,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单程需2个多小时,一天两班的客轮如遇恶劣天气则会停航。
海岛居民、游客等不会按照天气情况生病, 常有突发疾病 ,尤其是恶劣天气下的转运就像在打仗。
一个居住在偏远无停机坪小岛的居民转运到普陀医院,第一步要用120把患者运到码头,然后乘船到最近有停机坪的岛屿,再乘坐飞机运到普陀医院。
海 岛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的痛点和难点 , 邵伟将其形容为“一长一短”。
交通不便 转运动线长 :海岛之间交通依赖船舶,遇到恶劣天气或夜间,交通受限,急救车辆和人员难以及时到达,上转受阻,延误救治时间。海上石油平台距离本岛远,医疗保障能力弱 , 东海渔场渔船病患急救困难,运送慢。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存在短板 :急救资源集中 普陀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急救设备和专业人员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偏远海岛的急救需求。
“ 最远海上石油平台作业区到普陀医院坐船需2天,对急症患者来说肯定来不及。”
如何打造急危重症患者“生命交通线”的高速路?目前,普陀医院建立起 “海陆空”三位一体急救体系 ,多方参与的救治模式诞生。
为满足海岛居民紧急状况下的就医需求, 普陀区政府推出“包船 包机 ” 救治机制, 费用由区政府、当地乡政府和个人 均摊。
无缝衔接:从2小时到20分钟
“包船 包机 ” 只是患者转运的第一步,邵伟认为患者转运要实现“无缝衔接”,转运过程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邵伟书记讲述了一个患者转运的故事。
2023年5月, 一架来自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的直升机平稳降落于普陀山机场。舱门打开的同时,救护人员迅速推上救护平车上前接应,约7分钟后,一名心梗患者被送抵普陀医院进行抢救治疗。直升机从东极镇起飞,到患者被送抵普陀医院, 仅用了 20分钟 ,在以前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个小时。
堪比“大片”的患者转运
当天上午,一名60岁男子在东极镇一施工场地上晕厥倒地,被送至东极镇中心卫生院就诊。接诊医生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提示心梗。医生立刻将患者病情和心电检查图结果发至“普陀区胸痛联盟”微信工作群,普陀医院急诊、心内和邵逸夫医院 急诊 等多学科专家线上实时指导急救。经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危重,需立刻送往普陀医院进行急救。东极镇相关负责人当即决定开启海陆空急救应急方案,联系直升机对患者进行转运。
11时17分许,直升机接上患者从东极起飞。在患者转运途中, 医生 全程护送患者,并通过5G+AR技术实时同普陀医院进行现场情况分享。
普陀医院则开启绿色通道,一方面,调配急救资源做好抢救准备,提前办好入院手续,心内科专家带领团队在介入室待命;另一方面,急诊科医生随救护车至机场等候。
在各方密切配合下,救援工作一气呵成。抵达普陀医院后,医生通过急诊CT排除其他脏器疾病后,患者被紧急送入介入室进行手术治疗 。
海岛群众家门口的“邵逸夫医院”
“海岛患者转运到普陀医院,要经过多次搬运,过程较为颠簸, 护送医护独立处置危急情况能力相对弱,患者转运风险高。 ”邵伟认为, 海陆空一体化急救体系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如何提升医护人员的急救等综合救治能力。
普陀医院将目光瞄向了新技术。目前,5G-AR 眼镜在普陀海岛急救体系中得到全面应用,有效解决了海岛急救体系建设中的一些痛点和难点,提高了急救效率和成功率,改善了海岛居民的就医体验。
远程AR会诊的使用让省级医院、县域医共体总院和成员单位三级上下联动,对严重多发伤等重症患者远程会诊,突破时空限制,达到现场会诊的效果,让县域医院能享受到省级医院优质急救医疗资源,力求同质化救治急危重症。此外, 急救转运 实现 5G-AR全程护送 。
“5G-AR眼镜已经深度融合到普陀医院医共体业务场景中,取得很好效果,通过设备能够实现与浙大邵逸夫医院医疗资源的实时联动。”邵伟介绍,5G-AR眼镜除院前急救、远程急救指导之外,远程会诊、远程联合查房、联合门诊、家庭病床管理、远程培训等也得到深度使用。
普陀医院医共体医生佩戴5G-AR眼镜诊疗
目前,12家医共体成员单位-医共体总院-邵逸夫医院形成三级网络,通过远程查房,使海岛地区不能及时转诊就医的疑难危重患者和住院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专家通过5G-AR眼镜共享视野,实时沟通患者病情,查看病历、检查检验结果,诊疗方案制定。
此外,利用 5G-AR 眼镜的增强现实功能,能够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沉浸式的急救技能培训,模拟各种急救场景,进行实时指导,增强培训效果和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5G-AR 眼镜在海岛急救体系中的应用已经惠及海岛20余万居民,急重病人及时获得趋于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海岛三大急危重症救治单元初期救治能力明显提升,显著降低胸痛、卒中和创伤病人致残率和致死率。
邵伟介绍,下一步会将覆盖范围拓展至海上作业机构,保障海洋经济活动人员的生命安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急救辅助系统,通过AR眼镜系统实现自动识别病情、推荐急救方案等功能,进一步提高急救效率和准确性。
打造就医目的地
不久前,一名希腊航运公司的船长给普陀医院送来锦旗,感谢医院的精心救治。
这名希腊船长因 骑行 摔倒导致骨折 ,“120” 将其 送至普陀医院六横分院,紧急固定处置后 转运 普陀医院诊治 ,得益于畅通的转运体系和医院的专科能力,船长 预 后良好。
“舟山高铁开通之后,本地居民前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就医时间和经济成本依旧极高。”邵伟认为,除了急救“看家本领”之外,常见病、多发病、专科专病也应成为普陀医院发展努力的方向,让医院成为海岛居民就医目的地和终点站,减少异地就医的舟车劳顿。
作为全市唯一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目前普陀医院已建成消化内科、眼科、内分泌科、普外微创等多个省市级重点学科,能熟练开展多项微创手术。
此外,医院还拥有800平方米、舟山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内镜中心和舟山最大的血液透析中心。
以消化科为例,1991年,邵伟来到普陀医院(当时的“普陀区人民医院”),第二年就被派往浙大二院进修消化内镜技术。
诊疗中的邵伟(右一)
在邵伟的带领下,胃肠镜成为普陀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消化科成为建院以来首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市政府重点学科。
“普陀医院专科专病能力建设思路就是围绕当地多发病、患者刚需进行布局。” 邵伟回忆,当初选择消化道疾病作为方向,主要是因为舟山渔民较多,长期海上工作生活导致消化道疾病高发。
2021年6月,浙江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正式启动,普陀医院开启与浙大邵逸夫医院新一轮的深度合作,明确未来5年发展规划,按照补短板、固优势、创特色的方向,选择12个学科作为重点突破方向。
按照规划,普陀医院将进一步融入邵逸夫医院, 创建三甲医院,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刚参加工作时,邵伟常常感慨:海岛居民太苦了,因为看病不便,有病不治全靠忍。
如今,在邵伟的带领下,普陀医院创造的海岛医疗、海岛医共体模式改变了诸多人的“生命轨迹”。
中国海岸线绵长,不少人生活在远离陆地的海岛上,海岛地区如何提供医疗服务?如何让远离陆地的岛民享受同质均质的医疗服务?如何做好海洋作业人员医疗保障发展海洋经济?
“普陀医院在这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和经验,我们还需要利用新技术走得更远。”邵伟期待,能够有更多力量汇聚、聚焦海岛居民医疗服务,探索出海岛地区医疗服务模式和体系,让离岛跨海的医疗服务不再遥远。
一年一度的“基医会”将于9月12日-13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特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创新实践”专场,如果您有县域医共体相关好案例希望推荐,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2025“基医会”详情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爱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